September 01, 2015

台北古蹟

小時後,印象最深刻的台北古蹟,應該算是淡水紅毛城;此外,就是比較生硬的廟宇或是讓人有距離感的建築物了。
這些年台北將許多古蹟重新整理並開放給民眾參觀,同時在運用空間上更為活潑,大大提升了古蹟的知名度:四四南村、台北酒廠(華山1914文創園區)、台北賓館、松山菸廠(松山文創園區)、西門紅樓、自來水博物館、台灣博物館-南門園區…。


我是很喜歡老東西的,說不上什麼明確的緣由,也許是喜歡知道背後的故事,也許是那是我未曾經歷過的新奇感,也或許就如同我會收藏生活中深刻意義的物品一般。
只不過有時候,雖然身在古蹟之中,卻有種濃濃的過客感受,就像到此一遊的照片一樣,只是停留在記憶的一角,對於生活沒有意義的影響。這在我之前參觀寶藏巖「燈著你回來」空間裝置展時,有著最強烈的感受。在摩肩擦踵、人生鼎沸的活動中,只覺得像是身在人潮擁擠的夜市中,幾乎呼吸不到一些曾經偏僻克難、離鄉背井的惆悵感,有種莫名的弔詭。
在心裡有著一個小小的聲音:歷史的痕跡應當是會讓人有所省思、有所感受,它的存在應該有更多的價值。

而後來有一次在板橋林家花園,有著比較充裕的時間在層層庭園造景間徐行,規模不大的空間卻變化萬千、精巧細膩。以水院為中心的方鑑齋,周圍布置著戲亭、迴廊、曲橋與假山,果然符合騷人墨客吟詩唱詠的交流空間;又如以遊憩觀賞花卉為主的香玉簃,利用曲廊變化,將廊與牆之間夾出不同的小院,其間布石或置景花台,使得單純的賞花充滿驚喜、滋味無窮,更設計有稱之為「橫虹臥月」的弧形陸橋來分隔庭園,讓遊園者不至於一眼望穿園區,營造視覺層次與隱蔽之效。
逛得累了,便在榕蔭大池旁尋得適合休息的亭子,看著遊人在庭園裡來去、鴨子在池塘裡悠游,步調緩慢了下來,在暖陽下細細的回味剛探訪的庭園區塊,想像曾經的大戶人家,是如何在這能夠創造不同心境的造景間生活著,很有意思。


接著,是位在古亭附近的紀州庵。紀州庵的官方網頁並不繁複,除了提供活動介紹外,有一大篇幅描述它的歷史背景:日據時代它是輝煌一時的料理屋、國民政府時代則被分配給政府員工眷屬作為宿舍;而周邊聚集了一些文學作家、以及知名的「洪範」及「爾雅」出版社,隱隱的與一直以來作為行政機關的宿舍區有關,形塑出濃厚的文學氣息。
老照片裡的日式料理屋由本館、離屋及別館組成,其中本館是一棟三層樓的木造建築,並由石橋連接至堤防上,雖然因為祝融燒毀已不存在,但仍讓我心神嚮往。終於有一日,能夠一揭紀州庵的現實真面目,恰巧又因被大雨所困,意外的停留了2個多小時。
在那裡,遊客各自自在的找尋到個別的角落,稀稀落落、一群一群的窩在一起聊天,充滿安靜、恬適的氛圍。倏忽之間我感受到這個古蹟的在我生活中的定位:它是一個我會想與遠方來的朋友分享的所在,倚在木門邊、自在的晃著雙腳,櫬著樹蔭、聽著蟬鳴、感受著夏日微風,談著彼此的近況與未來的夢想或計畫,即使配著白開水,也將會是愜意與放鬆的時刻。


不僅如此,紀州庵的歷史,更讓我開始注意到日本殖民起至國民政府接收台灣之間的真實民間生活。經營紀州庵的平松家族,因為日本戰敗被迫離開已有穩定家業的台灣,空手而來卻因為大環境必須空手而歸,50年的打拼轉眼成空。紀州庵於2013年重新開幕時,受邀來台的是平松家族第三代,當時的青年已然垂垂老矣,在他們的眼中出乎意料的是無盡的思念與濃冽的記憶;到底有著血源關係的日本是他們的故國還是台灣才是他們的家鄉?當時的灣生日人又面對著什麼樣的經歷與挫折?
雖是坐在舒適與平靜的老屋裡,我卻深深的感受到戰爭的無情與可怕,而不是國與國之間的仇恨。

隨著古蹟分布的點更多了,台北的過去更為立體起來,例如沿著火車路線由東至西,分布著南港瓶蓋工廠、台北機廠、松山菸廠、建國啤酒廠、台北製糖所(萬華糖廓文化園區),可以知道當時官方(通常指日據時代)扶植的產業有哪一些。又或近年來流行的古蹟漫遊,將每點的古蹟串連成線,藉由講者的說明,對於庶民的生活更有體會、更有想像空間。
走在古蹟裡,似乎可以感覺到當時的步調、嗅聞到當時的氣息、想像著當時的工作情景,或許在這之中,我們能夠學到的是超越教科書上、更寬廣的知識。

No comments: